□ 唐宝民
中国人做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,凡事都要加上一套“目的论”,做什么都要明确目的,至于读书,则更要有高深的目的了,因此,学生时代,常常被问起“你为什么读书?”同学们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: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。其实,基本上都是套话,“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”当然没有错,但读书的目的就偏得这么“高大上”吗?当然不必。
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考试时能取得高分;艺术家读书的目的是从经典作品中学习创作经验;但除此之外,大多数普通人读书的目的,其实就是为了消遣,说白了就是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。有的人很看不起这种消遣式的读书行为,但我不这样认为,我觉得消遣式的读书也值得提倡。
(相关资料图)
我在齐齐哈尔市工作和生活的时候,常常到那里的小黄楼旧书市去转悠,看看能不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书。于是便在那里结识了一些同样常去转悠的书友。
书友老黄当年50多岁,他到各个书摊儿转悠时,只找一种书,就是笑话书。所以,各个书摊儿的老板一看老黄来了,便把新收集到的笑话书递给老黄,老黄便随手翻开看两段,然后哈哈大笑几声,就把书买下了。
据老黄说,他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看几个笑话,然后在轻松的状态下入睡。早上起来也要先读几个笑话,在笑声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。
书友老郑到书摊儿来专门找恐怖故事,特别是那种鬼故事,买到手之后,神情就异常高兴。我曾问过老郑为什么这么喜欢鬼故事?他告诉我说,自己从小是爷爷带大的,爷爷有一套线装竖版繁体字的《聊斋志异》,每天都给他讲里面的故事,他就听上瘾了,以至于长大成人后,依然对此类故事偏爱有加,每天下班之后吃完晚饭,读上一两篇,感觉很刺激。他就喜欢这种状态。
我是从事专职写作的写手,每天晚上都要拿出5个小时的时间进行阅读,同时读3本不同类型的书、每一本每天晚上读100页。我是从事文史创作的,因此,所读的书中,既包含文史类的,也包含经典文学名著。但还有一类就是消遣类的,这类书未必能对我的写作产生直接作用,却能在我的生活中起调剂作用,使紧张的状态能放松一下。例如,我经常看一些推理小说,这其实就是一种消遣性阅读,读完后有什么收获暂且不谈,但能够让我的身心得到放松。
非但我们普通人,有一些文化名家,最初的阅读也是从读消遣书开始的。著名作家邓友梅曾经这样回忆道:“我在天津流浪时,街头有出租小说的。租一本小说一天才收几分钱。我打零工吃饭,别的娱乐玩不起,只有租书还租得起,就读起了小说。为消遣读书,又没人指导,唯一的选择就是好看。《薛仁贵征东》《江湖奇侠传》《红杏出墙记》《旧巷斜阳》,碰上什么看什么。看着好看就看完,不好看第二天换一本。就这样开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。现在可以坦白:我出身既低微,文学趣味也不高雅,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‘社会言情’小说……”
邓友梅从读消遣书起步,慢慢地培养起了阅读兴趣,后来又培养出来了写作兴趣,终于成了一位名家。因此说,消遣性阅读的作用也是很大的,能慢慢地把你培养成一个读书人。
读书,最广泛的目的还是获得一种享受,无论是享受笑话,还是享受鬼故事,只要能让自己感觉心情愉快,就没有白读。中国人的问题是做什么事都太教条,读书也过于教条,丁玲就曾经指出过:“有人读书,读了后就明白了这书的主题、构思、人物、场面。我这人不同,我不同意这种读书方法。看书要滚到生活里去,书里的情感,与自己的情感贯穿在一起。太清楚的人,太‘理论’的人,往往没意思……我们读书是教条的,按着几条去读,几条读出来了,证据是有了,里边动人的地方倒忘了。”
拿起一本书,先用八股式的方法苦思冥想一番读书的目的,然后再开始阅读,是不是太枯燥了呢?还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吗?
许多人出门坐车,喜欢带一本书在路上看,这样可以打发寂寞的乘车时光,使人不会产生焦虑感。有一些人完成了一天的工作,吃完晚饭之后无事可做,拿起一本书来读、来打发晚饭后到睡觉前的时光,这样也不错。我们不能要求他必须读出什么“高大上”的意义来。
关于消遣性阅读,许多名家也是提倡的,作家王安忆就说过:“我觉得,把读书作为消遣也不错,总比搓麻将要好。那么喜欢读书,这里面肯定也有享受的成分,即使站在消遣的角度来读书,也很好,那一定是一种使人变得好的享受。”
标签: